自主創(chuàng)新是增強中國核電安全的不二法門

2006-04-11 09:26:14    

近日,中國核電高層先后出訪芬蘭和日本,對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兩大陣營——法瑪通EPR和西屋AP1000進行秘密探訪。而持續(xù)了一年半之久的中國核電招標最終花落誰家,不日即見分曉。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全面引進技術的策略下,除去可以計算比較出來的高昂費用,對中國核電發(fā)展最嚴重的打擊是自主化技術研發(fā)被忽視。對國家的損失則是,核電在優(yōu)化能源結構中的作用被再次邊緣化……

 

日資入局中國核電安全面臨不確定性

 

  繼去年俄羅斯原子能出口公司無緣招標后,法瑪通出局的消息在高層訪日歸來后不脛而走。據悉,目前影響開標結果的兩大決定性因素是:技術國產化程度及最終技術轉讓價格。目前廣東陽江、三門兩座核電站4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造價已確定,西屋保守報價每千瓦1000美元,法瑪通則高達3000美元。以此計算,中國須付出400億至1000億元人民幣代價。

 

顯然,價格方面法瑪通卻不占優(yōu)勢。如此高的造價必然形成較高的上網電價,這將極大地削弱中國核電的未來競爭力。與之相比,西屋做法處處討巧。不僅在競標價格上始終保持著每千瓦1500美元的優(yōu)勢,而且還作出了100%轉讓其自主開發(fā)的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姿態(tài)。

 

據透露,中國核電集團有可能將最終價格壓縮在每千瓦1000美元左右。按照這一思路,法瑪通出局已經沒有什么懸念了。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后者中標,日資即滲入到中國核電領域。今年2月,東芝公司已經斥資54億美元購得西屋51%的股權。中日關系專家劉軍紅認為:“目前日本政治傾向攻擊性,東芝與政府間關系又非常默契。因此,中國如果選擇西屋技術,將使中國核電安全面臨不確定性?!?對于西屋來說,在成為日本公司后,其進軍中國核電市場的未來平添了諸多變數。如果采用西屋技術,中日關系中的政治風險隨時可能中斷西屋的技術供給,這對于造價百億美元的兩座核電站來說,損失難以估量。

 

“中國技術將要靠邊站”

  3月22日,國務院通過的《中國核電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預計到2020年,中國核電的裝機總量將從目前的870萬千瓦提高到4000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比重將從現在的1.4%上升到4%。在中國高速的經濟發(fā)展遭遇能源瓶頸和環(huán)境保護的壓力之下,國家首次將清潔的核電納入整個能源供應大盤。中國核電工業(yè)也因此迎來大發(fā)展的機會,這意味著未來15年,平均每年要新建2-3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總投資規(guī)模超過400億美元。

  然而一場中外核電技術爭奪市場的暗戰(zhàn)正在上演。在中國核電市場高達幾千億元這塊巨大的蛋糕面前,目前在臺面上爭奪的是兩家外國公司:法國的法碼通(3月1日后已更名為阿海琺)和美國的西屋電氣公司(現已被東芝收購)。阿海琺的EPR和西屋的AP1000被認為是百萬千瓦級核電站迄今為止最先進的第3代壓水堆技術。

  而中國人自己研發(fā)的同級別核電站壓水堆技術是CNP1000,屬二代半技術。如果按照此前的計劃,中國的CNP1000恐怕很難有機會。有關部門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對浙江三門、廣東陽江的4臺百萬級機組啟動國際招標。按計劃,中標的國外技術將成為中國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國內專家認為,這就意味著我們中國的技術將要靠邊站,未來中國技術人員要做的就是復制工作。

 

“統(tǒng)一核電技術”使自主研發(fā)完全被邊緣化

 

在核電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中,確定了“統(tǒng)一發(fā)展技術路線”的決議。

 

據悉,國內核電高層對核電技術發(fā)展思路一直不盡相同。目前,三套方案都有一定市場。第一是“翻版加改進”,即:改進秦山二期的CNP600技術和嶺澳核電站的法國M310技術;第二是進行國際招標,直接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即:法瑪通的EPR或西屋的AP1000;第三是自主研制發(fā)展CNP1000或CNP1500。由于三種方案各有優(yōu)劣,爭論始終不休。其中CNP1000技術,被業(yè)界認為是可與法國技術相媲美的2.5代核電技術。但業(yè)內人士表示,CNP1000的審批過程還在艱難地推進。

 

  規(guī)劃中提到的“統(tǒng)一發(fā)展技術路線”成為核電界關注的焦點。敏感的問題在于,發(fā)改委是否仍將堅持采用引進國外第三代核電技術建造陽江、三門兩家電站?消化吸收后用這樣的技術再批量建設其他核電站?我們的“堅持自主設計和創(chuàng)新”的說法是否僅體現在消化吸收的過程中?果真若此,中國核電將難免走上類似汽車產業(yè)的空心化道路。

 

目前,國內核電站建設進展緩慢,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引進國外先進核電技術談判的艱難與復雜。在“統(tǒng)一核電技術”的思路下,核電引進談判的延期,直接影響了中國核電發(fā)展的中期規(guī)劃目標。不僅三門和陽江兩個電廠在等談判結果,幾個已選好廠址的業(yè)主也在等待批文。漫長的核電技術引進談判不但拖延了中國核電的發(fā)展,引進的決策更像是一個陷阱,使中國第四代的自主研發(fā)完全被邊緣化。更重要的是,第三代并非四代核電技術的必然之路,兩者在方案和概念上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中國引進國外三代技術對于發(fā)展四代核電沒有任何幫助。而第四代才是被國際原子能機構真正認可的、能滿足21世紀核電發(fā)展要求的“新一代”核電站。

 

自主創(chuàng)新核電豈能例外?

就在招標結果十分不明朗的前景下,中國核電界開始敦促有關部門盡快上馬中國自主技術的核電站。

 

  3月30日在中國核電國產化論壇上,傳達出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必須堅持在引進的同時,給國產的二代改進型技術以及百萬千瓦級技術CNP1000更多的工程機會。中國核工業(yè)相關機構認為未來15年新開工約30個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恰好可以給國內的核電技術研發(fā)提供良好的市場機遇。在不斷的工程實踐中,研發(fā)人員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將會得到持續(xù)提高。不過核工業(yè)體系這種思路如果要得到實施,還必須得到主管大型項目審批的國家發(fā)改委的同意。業(yè)內人士指出,發(fā)改委目前的思路是集中力量引進3代技術,在引進談判期間,暫不安排中國自己設計的技術標準的工程上馬,等3代技術引進后,就主要是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了。

 

  事實上,這里面暗含的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技術追趕路徑:一種是在引進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另一種是在中國已經達到了的研究設計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引進為我所用地吸收。

 

  早在2003年初,獲國務院通過的一份國家計委[(計)2866]號文件,確定了要以“秦山自主模式”為主,“積極發(fā)展核電”,并且提出了2020年實現4000萬千瓦核電裝機容量的目標。然而文件發(fā)布后不久,原定的“秦山自主模式”在執(zhí)行時卻被“整體引進國外技術”、“統(tǒng)一技術路線”取代。決策者認為,應該先對外招標引進國外比較先進的第三代技術,然后再按照技術轉讓的條件消化后自己建造其他新的核電站。

  在上述思路的指導下,2004年9月,中國開始將三門和陽江共計4臺百萬千瓦的核電機組面向國際招標,要求是必須采用第三代堆型。并且由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中國核工業(yè)集團公司、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公司組成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籌備組主導此次國際招標。從截標日2005年2月28日正式算起,已經過去一年多時間,談判結果仍然不明朗。

 

  自2000年以來,也就是在國內電荒嚴重、煤價高漲、國際油價扶搖直上的情況下,發(fā)改委堅持沒有批準任何一個核電站的建設項目。直到2005年,外界盛傳引進談判由于價格以及技術轉讓條件難以談攏而陷于僵局,發(fā)改委批準了秦山二期與嶺澳電站的擴建。不但已經具有開挖條件的三門和陽江兩個電廠在等待引進談判的結果,幾個已經在山東、遼寧、福建等地選好廠址的業(yè)主也在等待發(fā)改委選定技術后準予電站立項的批文。

一個值得欣慰的消息是,可以與美國三代技術相體并論的中國壓水堆CNP1000技術,其初步設計目前已經審批通過,預計明年將可成熟。因此,有專家指出,如果發(fā)改委放棄用引進的技術來建設新電站,一方面采用秦山二代技術進行翻版,一方面采用我們即將成熟的CNP1000技術,要在2020年完成4000萬千瓦的核電裝機容量倒還是有一定的可能性。

 

在自主創(chuàng)新已經被國家定為基本的戰(zhàn)略方針后,在巨大而迫切的電力需求以及能源危機前,中國核電的發(fā)展仍然在走全面引進國外技術的路線。而這一路線正將中國核電的發(fā)展拖進泥潭。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和教訓已經表明,哪個領域依靠引進國外技術,哪個領域就很難發(fā)展起來。軍用飛機無法引進,結果我們自己發(fā)展得很好;民用飛機可以引進,連支線飛機都造不了。中國的核電產業(yè),如果繼續(xù)堅持引進技術的路線,或許將重蹈當年運十飛機的悲劇。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