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請摘掉國際原油超級傻瓜買家的帽子

2004-10-18 12:43:41    

日前,美國WTI原油期貨價格逼近54美元。雖然WTI原油期貨價格不是國際市場現(xiàn)貨價格,但對于中國這樣的石油進口大國來說,簡直是青天霹靂。令人擔心的是,如果中國政府和企業(yè)在油價大漲的情況下大舉購進石油可能正中外國勢力的圈套。其實上中國不但要在石油漲價方面吃苦頭,在國際大豆市場、國際期銅等市場,也屢屢被人玩弄。中國正被冠以國際市場的超級傻瓜買家……

國際投機分子瘋狂炒作推高油價
正像我們此前的分析,目前國際石油市場動蕩,是地緣政治、戰(zhàn)爭溢價、財團利益、國際資本流動、能源戰(zhàn)略和政策、世界經濟周期以及恐怖事件等多種因素與供求關系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結果。石油市場供不應求是油價不斷飚升的內在原因,伊拉克政局繼續(xù)動蕩、尼日利亞(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非洲第一大石油生產國)工人大罷工、“伊萬”颶風使墨西哥灣的石油生產量減少約30%、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出口公司尤科斯公司破產的可能性則是火上交油。另外,期貨市場對于美國能源署(EIA)的石油庫存報告過于敏感也不可忽視,美國能源署(EIA)最新公布美國原油庫存增加110萬桶,低于分析師平均預估的220萬桶,這曾一度引起市場恐慌。
石油漲價的傳統(tǒng)因素已為人們普遍所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輪油價漲潮中,一些超能的對沖基金插手,使原油期貨價格逼近并超過每桶50美元心理大關。據悉,在本輪油價漲潮中,協(xié)同作戰(zhàn)的對沖基金顯得越發(fā)兇悍,它們要把油價逼到每桶60美元的“天價”。美國得克薩斯石油大王皮肯斯表示,在油價跌到每桶40美元之前,要先到60美元。皮肯斯是全球油市最有名的投機專家,在油市上的量級甚至遠遠超過“金融大鱷”索羅斯。有分析家指出,本輪油價屢創(chuàng)新高的“罪魁”正是這位炒家,未來幾周里,皮肯斯將以最大能量攪動油價奔向舉世震驚的高位。
皮肯斯曾透露,他的資金是在國際油價處在每桶45美元時進入的。這股新注入的力量讓停留在石油期貨市場的對沖基金聲勢大漲。在油價從每桶50美元下跌至46、47美元時,2/3左右的對沖基金選擇了撤出。當時,這些對沖基金獲益最少也在10億至20億美元。但皮肯斯眼光可謂獨到,他并沒有完全撤出這個市場,而是在油價跌到每桶45美元時“下注”更大。據稱,皮肯斯現(xiàn)在持有的對沖基金規(guī)模已經達到50億美元左右。有數(shù)據表明,當前,包括皮肯斯力量在內,僅美國紐約商交所原油期貨市場上就還有價值大概280億美元的未平倉期貨合約。這種力量一爆發(fā)將會引發(fā)全球油市的地動山搖。估計,當全球油價高至每桶60美元的時候,這些國際投機分子會選擇讓自己的資金抽身逃逸。

油價上漲——美國政府是最大的“莊托”?
高油價給世界經濟發(fā)展前景蒙上了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使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個百分點。歐盟經濟暨貨幣事務執(zhí)委阿爾穆尼亞表示,如果油價過長時間停留在每桶40至50美元的高位,將使歐盟經濟增長率減少0.3個百分點。有經濟學家甚至認為,如果油價維持在目前的高位,“2005年可能引發(fā)經濟衰退”。
我們認為,油價上漲下,受打擊最大的,是那些進口石油的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yè)化國家。由于西方國家已經擺脫了制造業(yè)的沉重負擔,它們主要發(fā)展高科技產業(yè)和服務業(yè),這些國家對高油價早已具備了一定的免疫能力。新興工業(yè)化國家的情況剛好相反:它們接納了從西方國家轉移來的大量制造產業(yè),同時由于節(jié)能措施不足,導致對石油的需求猛增。
本次高油價風暴對亞洲經濟的沖擊要比對美國、日本和歐元區(qū)經濟的影響更嚴重。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如果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并保持下去,一年內,美國、日本和歐元區(qū)經濟增長率將分別下降0.3、0.4和0.5個百分點,亞洲經濟增長率將下降0.8個百分點。
鑒于中國1/3石油依靠進口,預計,高油價將導致中國的GDP下降0.8-0.9個百分點,及超過1%的通脹。中國無疑是此次油價上漲的最大承受者。對此,一種觀點認為,原油期貨價格狂飆“很有可能是‘莊托’造市”,借以打擊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中國,而這個“莊托”很可能與美國政府有關。
近期,原油期貨價格飚升除了其他影響因素外,美國能源署(EIA)的石油庫存報告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實際上,EIA的石油庫存報告已成為國際油價行情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市場對其數(shù)量變動的關注度,超過了對歐佩克(OPEC石油生產國組織)產量增減的信息。因此,國內期貨界人士普遍的看法是,目前發(fā)生的石油漲價風波,表面看是國際投機基金哄抬石油期貨所致。但投機者最關注和利用的市場信息之一是美國政府通過其原油庫存數(shù)據所體現(xiàn)的市場調節(jié)動向。

中國成為國際市場的超級傻瓜買家
面對原油期貨連創(chuàng)新高,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建議此時更應增加石油儲備,但如果中國增加石油儲備作為應對措施,不僅將對愈演愈烈的石油期貨行情火上澆油,更可能成為石油漲價中的受害者。本輪石油期貨行情的運作,其中有沒有美國利益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絕不會在這個價位上購買石油,無論其石油儲備量如何減少。反觀中國行動,無論學者、專家還是政府機構,忽然提出抓緊增加石油儲備,這無疑是一種錯誤的戰(zhàn)術。
這幾乎已成慣例,即國際市場什么商品價格上漲,中國就大量買什么商品。目前,連創(chuàng)新高的國際原油期貨行情,簡直就是2003年國際大豆期貨行情的翻版,而行情操縱的目標所指也驚人一致:中國這個全球大買家。
眾所周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一直是全球大豆市場的定價中心,中國國內的大豆壓榨企業(yè)在采購國外大豆時,也普遍以CBOT的黃豆期貨價格作為參考價。自2003年至今,美國政府和一些跨國公司就利用CBOT近乎完美地上演了一幕“操控大戲”。他們主導期貨行情漲跌的主要手段,是包括美國政府機構在內,所公布的所謂的分析報告和數(shù)據統(tǒng)計。如2003年初,美國就有報告稱,中國豆粕需求增長40%,豆油需求增長60%,大豆需求增長25%。言外之意,中國缺少大豆。就在中國即將開始采購之際,美國農業(yè)協(xié)會又提供“有傾向”的預測報告。比如在其本國大豆收割月份之前,提供產量減少、需求增加等“利多”信息,導致CBOT期貨價格大漲。結果,2003年中國企業(yè)“高價搶購”了高達2074萬噸的進口大豆,比2002年增長了80%多。
在國際市場上,石油、大豆等戰(zhàn)略性物資的商品屬性逐漸淡化,而其政治屬性日益突出,政治屬性的增強,不僅體現(xiàn)在市場波動備受政局、外交等非市場化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也要求政府從國際市場角度給予“有效調控”。美國政府通過其相關機構的信息公布,就是成功經驗。
中國在國際商品市場上屢屢被人戲弄,近日,LME銅期貨暴跌再次給中國人血的教訓。10月13日,LM6+E銅暴跌305美元,創(chuàng)下了倫敦銅交易16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甚至超過了1996年住友事件崩盤時的最大震幅。一些人士把這次期銅暴跌歸因于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但是客觀上這也完成了國外基金對中國跨市套利盤的高位狩獵。
事實上,仔細看看最近一兩年的情況,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的超級傻瓜買家,每次都扮演高位接貨的角色,比如高位買大豆,高位買原油,高位買銅。去年,大豆價格上漲最兇的時候,小麥價格上漲最兇的時候,只有中國買家跑到國際市場上定購250萬噸大豆和700萬噸小麥。而在國際玉米價格只有125美元的時候,又是中國大量出口1640萬噸,等到國際市場價格漲到220美元的時候,中國卻暫停出口三個月。等到價格又回到150美元的時候,相關部門又在增加出口計劃。這說明中國企業(yè)、政府并不是特別熟悉如何在目前的全球化市場機制下規(guī)避自己的風險。

和平崛起需要有利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
以胡錦濤和溫家寶為核心的中國中央政府提出的“和平崛起”戰(zhàn)略,是中國在21世紀走向復興的偉大戰(zhàn)略。和平崛起要求有一個和平的政治環(huán)境和有利的經濟環(huán)境。在這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中國不但面臨著嚴酷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事實上,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的惡劣性一點也不次于政治環(huán)境。近年來,中國經濟迅猛發(fā)展的一個短板是資源的極度缺乏。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資源總是稀缺的。中國的發(fā)展和崛起對資源的需求自然無法完全自我供給,必須依靠外部資源的補給。如何制定戰(zhàn)略、戰(zhàn)術對策,以最小的代價在取得外部資源的同時不被別國政府和企業(yè)玩弄于掌股之間,是目前中國政府和企業(yè)必須時刻思考的問題。  文/亞博聯(lián)合咨詢   重慶經濟觀察員    張勇克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