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地球發(fā)怒了

2010-12-24 16:17:18    來源:亞太博宇

 

2010年,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fā),從中國南方大旱到俄羅斯高溫帶來的森林大火,從巴基斯坦水災再到海地大地震,種種災難性天氣讓全世界對坎昆氣候變化大會充滿期待。
Ø    2010年至少有25萬人喪生
地震、洪水、暴風雪……2010年,是大自然讓人類震驚顫抖的一年。地球自然生態(tài)的持續(xù)惡化,以及由此給人類的社會經濟生活帶來的巨大損失,讓我們頻頻反思。
2010年的地震、熱浪、洪水、火山爆發(fā)、超級臺風、暴風雪、泥石流和干旱造成至少25萬人喪生,是十多年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今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災害的人數比過去40年死于恐怖襲擊的人數總和還要多。
科學家和自然災害問題專家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自己才是罪魁禍首。雖然很多災難都有其偶然性,但正是人類的雙手造就了死亡人數如此眾多、損失如此慘重、情況如此極端的一年。
劣質建筑和野蠻開發(fā)導致地震變得更加致命。在擁擠的現代城市中,有更多的窮人生活在不堪一擊的建筑中。這意味著一旦地面開裂、河流決口或風暴來襲,就會有更多的人喪生。
瑞士再保險有限公司負責災難險的副總裁安德烈亞斯·施拉夫特說,地震和火山爆發(fā)等來自地球的災難“并沒有多大變化”,“所有變化都是人為的”。
今年1月造成22萬多人死亡的海地地震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與25年前相比,海地首都太子港的人口增加了近兩倍,其中許多人生活在建筑質量更差的貧民窟里。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減災問題負責人理查德·奧爾森表示,假如2010年的地震發(fā)生在1985年,死亡人數很可能不超過8萬。
氣候學家指出,由于人類導致的全球變暖,地球的氣候也在發(fā)生變化,帶來了極端的天氣,譬如熱浪和洪水。今年夏天,一個天氣系統(tǒng)給俄羅斯帶來了令人窒息的熱浪,卻在南邊的巴基斯坦引發(fā)了洪水,淹沒了16.0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于一個孟加拉國的大小。僅僅這一個天氣系統(tǒng)就造成近1.7萬人死亡,比過去15年全世界所有空難的遇難人數總和還要多。
充斥著2010年的過多極端天氣是人類導致全球變暖的一個重要跡象。熱死人的俄羅斯熱浪溫度高達44攝氏度,創(chuàng)造了該國歷史上的最高紀錄,而據氣候學家估算,假如地球沒有變暖,這樣的熱浪每10萬年才會出現一次。初步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今年有18個國家的最高氣溫都創(chuàng)了歷史紀錄。
自然災害研究人員認為,僅僅把2010年視為又一個天氣惡劣的年份是個錯誤。海地的災難還會重演。
Ø    坎昆會議閉幕德班值得期待
坎昆氣候變化會議在墨西哥勝利閉幕,超過19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一萬余名參會代表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聚集一堂,經過13天的艱難談判,終于就設立綠色氣候基金援助發(fā)展中國家,分享清潔能源,控制全球氣溫升高,保護熱帶雨林等議題達成協(xié)議。
但分歧猶在!
談判分歧主要是歐盟、美日、“基礎四國”在一些關鍵議題上分歧嚴重。歐盟此前曾單方面承諾,到2020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20%,并表示如果其他發(fā)達國家作出可比性努力,主要發(fā)展中國家能承擔足夠責任,歐盟將愿意把減排目標提高到30%。最終此次坎昆會議沒有滿足歐盟提高減排目標的條件。
美國繼續(xù)扮演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最大阻力的角色,退出《京都議定書》后,美國僅承諾到2020年比1999年減排3%-4%,美國在拒絕提高本國減排目標、置身于《京都議定書》之外、也無國內氣候立法的情況下,還大肆指責其他大國做得太少,并阻礙談判關鍵問題達成協(xié)議。在外界之前普遍認為能夠取得成果的氣候援助資金問題上,也遭遇了來自美國的阻撓。除了在之前達成的氣候資金管理上意圖爭奪“主導權”,美國還對援助技術轉讓問題持較大保留,讓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更大了。
日本在坎昆氣候談判開始第二天就宣布拒絕《京都議定書》第二階段承諾減排目標,日本談判代表公開宣稱“終結”《京都議定書》的做法遭到與會代表的強烈批評。日本代表團也因此獲得“每日化石獎”。日本的做法不僅毒化了坎昆會場氣氛,也給明年南非大會投下陰影。
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基礎四國”首先協(xié)調立場,并表示“基礎四國”非常希望坎昆會議取得實質性成果,但是這需要建立在三個原則基礎之上:首先,坎昆會議必須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達成協(xié)議;其次,要加快發(fā)放快速啟動資金;第三,會議要在技術轉讓方面達成基礎協(xié)議。
展望南非會議……
此前有人預測坎昆會議結果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大會最終達成一項實質性協(xié)議,為明年南非德班氣候大會完成“巴厘路線圖”談判、締結最終協(xié)議鋪平道路;另一種是只達成一項沒有多少實質內容的協(xié)議,為德班會議和未來的氣候談判蒙上陰影。粗略估計,在我看來,結果介于是二者之間的。
本次坎昆氣候會議存在著諸多的兩面性:一方面,坎昆會議可在一些具體議題上達成共識,從而使人類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取得一定成績;另一方面,坎昆會議又難以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不可能達成全面性協(xié)議。最終,《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對發(fā)達國家的減排承諾在本次《坎昆會議》中并沒有給出具體的量化指標。這將是明年南非氣候會議的重大議題。
現在看來,一方面,坎昆會議使全球氣候談判回歸正常軌道;另一方面,坎昆會議又很難為明年的南非德班會議鋪平道路。與此同時,坎昆氣候大會未能完成“巴厘路線圖”的談判。這意味著,明年南非談判任務將十分艱巨。如何讓美國轉變態(tài)度和發(fā)達國家達成具體減排目標等問題都是南非大會需要解決的。
Ø    德班新氣候斗爭即將上演
有媒體評論認為,2011年的南非德班氣候會談上,在有關如何減緩氣候變化的問題上,窮國和富國勢必面臨一場新的斗爭。
2011年,各國政府將落實坎昆會議達成的建立“綠色氣候基金”(GreenClimateFund)的協(xié)議,以便從2020年開始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援助;同時,各國還將應用新的系統(tǒng)來保護熱帶雨林和共享清潔技術。
坎昆氣候會議傳遞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信念:締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xié)定遙遙無期。一些害怕因為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園的島國認為,在下次南非德班氣候會談上,應該為新氣候協(xié)定達成設立截止期限。但坎昆會議拒絕了這些島國的提議。美國參議院駁回了奧巴馬總統(tǒng)關于立法限制排放的提案,這使得聯合國在最近幾年達成新氣候協(xié)定的希望非常渺茫,因為協(xié)定要獲得美國批準的話,必須得到參議院100名議員中67名議員的贊成。
南非德班很可能上演下一場氣候斗爭,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將就延長或替代聯合國《京都議定書》繼續(xù)展開交鋒??怖h在解決《京都議定書》上的分歧、長期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和對鼓勵分散的碳市場方面收效甚微。碳交易市場可能促使數萬億美元的資金從化石燃料轉移到新領域。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未能締結新氣候協(xié)定,僅僅達成了一個不具約束力的140國聲明??怖h的各方一致認為,坎昆會議的主要成功之處在于把這個有190個國家參與的談判帶回了正軌。
坎昆會議通過的許多目標,例如將全球溫度相對于前工業(yè)時代的升幅限制在2攝氏度之內,或者從2020年開始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援助,都在去年達成的《哥本哈根協(xié)議》中提到過。
很多國家認為會談缺乏緊迫感,諸如荒漠化、洪水和熱浪等問題都沒有進行充分討論。日本帶頭呼吁,2012年之后的新氣候協(xié)定應該約束中國、美國和印度等主要排放國。目前的《京都議定書》并未對三國設定有約束力的目標。新興大國堅持認為,富裕國家必須首先延續(xù)《京都議定書》的執(zhí)行,然后新興國家才能考慮接受一個義務更少的協(xié)議。
Ø    氣候談判的倫理文化和邏輯
發(fā)展中國家在整個氣候變化談判中的倫理基礎是正義。之所以強調“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就是要求在整個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實現正義諸原則。正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在于:我的更好不能導致你的更壞。把這個原則加諸于氣候變化上,那么發(fā)達國家遠遠超出了不正義的范疇,說成是惡棍也沒有什么不妥。因為它們多年的排放,不但造成了別人更壞的境地,更加使得島國面臨背井離鄉(xiāng)的悲劇,使得不發(fā)達的窮國更加難以與貧窮抗爭。在實現正義的要求下,根據溫室氣體排放的歷史排放量確定責任是非常有力的邏輯,這個邏輯有強大的科學證據支撐,也容易被有理性的人接受。更不用說,發(fā)達國家有能力多做點,并且?guī)椭渌麌胰ミm應和減排。
不能說發(fā)達國家不接受這個邏輯,但是他們的文化和倫理背景使得這個邏輯不那么強,不那么理所當然。這個背景就是其深根于血液中的基督教文化?;浇塘x認為,在上帝面前,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因為所有人都繼承了亞當和夏娃的原罪。在每個人的生死,或者基督教認為的最后審判日到來時,這個由于原罪推演而來的邏輯就構成了他們評判世事潛意識的標準。
當把氣候變化看成是決定人類命運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以氣候變化為背景的極端災難類似于最后的審判。在這個審判到來的時候,出于原罪的邏輯推演,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都要平等接受最后結局的到來。平等就是說,不管你之前做了多少惡行,都可以抹煞掉;不管你之前是多么好的一個人,或者多么可憐的受害者,也可以不算。最后結局只在于你是否成為上帝的牧民。
這樣一來,溫室氣體的歷史貢獻量這個評判標準就沒有那么強了。他們會說應該考慮你是否減排了,是否足夠多;他們會強調說如果你不做多點兒,最后誰也逃不掉。而自己是否是造成這個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否做得足夠多、足夠好,并不是那么重要。他們強調“共同的未來”,強調在今后無數的災難中每個人每個國家都貢獻了溫室氣體,因此不能光是我做,而是大家都做。也因此,其民意可以理解政客為何如此表現,政客也不會擔心民意不支持而無法交代,所以發(fā)達國家現在采取的立場和策略,是有文化和倫理背景的。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理解明明很淺顯正常的道理,為什么發(fā)達國家不承認不接受不執(zhí)行,也無法理解為什么本來不是什么道理的說法,他們還能夠振振有詞地說出來。
在許多看似不合理的現象背后,有深刻的文化和心理影響。對于不同文化的人群而說,要了解對方為何如此做,就需要思考是否文化中的因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了解了這2%,也就理解對方為何做這樣的決定,采取這樣的立場,以及施行這樣的手段了。
Ø    湯恩比與日本池田大作
在了解到這一點后,無論是談判和還大國關系,未來世界必定走向統(tǒng)一與“和諧”。正如,2010年所發(fā)生的地震等災害值得人類去反思一樣,這背后透露的不僅僅是科技、或者是經濟,更深層次的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文化道德與倫理。
“將來這個世界會統(tǒng)一,統(tǒng)一世界不是美國人,不是歐洲人,是中國人。”英國史學家阿諾.湯恩比(ArnoldTombee1889-1975)。他在34年前,于《紐約時報》預測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他是根據歷史的看法,中國從漢朝建國一直到今天,這兩千多年都維持統(tǒng)一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國家。他說將來有資格統(tǒng)治全世界的是中國人,當然這種統(tǒng)治絕對不是武力,絕對不是哪一個君臣,不會有這個關系,我相信是文化,是文化的統(tǒng)一,也就是大乘佛法跟孔孟學說。它是和平的,它是包容的,它沒有敵對,它對于一切人事物是忍讓的,唯有這個才能創(chuàng)造世界和平。不能容忍,處處對立,這個會帶給世界災難。所以我相信湯恩比這個說法,是中國文化會普及到全世界。
英國的湯恩比博士和日本的池田大作,他們都是世界大師級的著名歷史學家。一九七五年進行了歷史性的會晤,并預測,二十一世紀要繼續(xù)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弘揚中華文化。他們談到:自從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地位處于優(yōu)勢以來,沒有比今天再危險的時代了,人們不道德程度,已經是悲劇,而社會管理也很糟糕。東方的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墨家的仁愛學說,是解決現代化社會倫理問題所急需,孔子的仁愛,是當今社會所必須,墨子的兼愛,過去只是在中國,而現在應該作為世界性的理論去理解。在他們的影響下,英國等西方一些國家,都在大中小學設立了東方傳統(tǒng)文化課,已經列入了正規(guī)的教育。隨后澳洲跟進,澳洲學校里有兩本課本,幾十萬字的東方傳統(tǒng)文化教程,可謂讓人們嘆為觀止。
一九九三年,世界宗教會議,討論全球道德倫理。在起草宣言時,他們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最好的道德格言,篩選出來進行評議,找出一個認為是世界性倫理道德格言,作為人類道德倫理的底線。最后大會一致通過,只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選中,被稱為黃金規(guī)則,即道德規(guī)范的底線。東方講“忠、恕”。積極的方面講“忠”,消極的方面講“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別人,自己不喜歡做的,不要強加別人去做,自己不喜歡戰(zhàn)爭,不要到別人的家園去扔炸彈,這就是恕。大會一致認為,人類要能夠守住這個底線,其文明還有希望,社會秩序能夠恢復,還能朝著好的方面轉化,如果要真正徹底轉化,那么只有中國孔子的倫理道德,才是唯一的出路。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