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日本終結ODA的背景看中國對日戰(zhàn)略調整

2004-12-15 11:48:07    

據(jù)日本《讀賣新聞》12月12日報道,日本政府將在2006年后不再批準新的向中國提供不需要償還的無償資金合作項目。該報援引日本政府方面人士12月11日透露的消息說,關于低利融資的日元貸款問題,日本政府目前打算繼續(xù)削減,在對華無償資金合作結束后隔一段時間再停止。日本政府今后將一邊與中國方面協(xié)商,一邊削減幅度,并通過這種階段性的削減,緩和中方對此做法的不滿。亞博分析員注意到,中日首腦剛剛在APEC會議上實現(xiàn)三年多來的首次會晤,日本政界便突然利用對華經濟援助大做文章,小泉首相在參加東盟與中日韓首腦會議途中甚至暗示出最終的時間表。那么,中日兩國關系在經歷長時間冷凍開始轉暖的敏感時候,日方拋出停止對華經濟援助這張“牌”,到底是出于怎樣的動機……

 此舉首先是小泉內閣試圖制衡中國的一種政治手段 

  日本對中國經援有歷史原因,是一個政治與外交上的承諾。這種援助并非是日方單邊的示好,也許把它看作是日本對中國放棄政府索賠的一種變相感謝更準確些。但隨著中日關系的變化,這種經濟援助卻逐漸演變成了日本在對待兩國關系上的一張“牌”,不斷成為日本政府要挾中國政府手段的一部分。尤其是2003年中國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成功后,日本政界更是要求減少乃至最終停止對華經濟援助。

此次,由日本高層傳遞出最終停止對華經濟援助的信息,自然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義。近年來,由于日本不斷在戰(zhàn)爭責任問題、包括釣魚島、東海油氣資源等領土問題以及臺灣問題上制造事端,導致兩國關系進入長時間的低迷。在APEC會議和中日韓首腦會晤上,中國領導人用十分清晰的語言,表達了中國對歷史、臺灣和領土問題上的嚴重關注,并嚴正指出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已成為阻礙兩國關系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改善兩國關系“政冷經熱”現(xiàn)狀,責任更多在于日本方面,就連一些有遠見的日本政治家與企業(yè)界人士,也要求小泉停止參拜靖國神社。此時提出欲停止“對華經濟援助”,無疑可以看成是小泉內閣試圖制衡中國的一種政治手段。

    對華援助走向終結的背后是日本民族對中國崛起的復雜心理 

日本媒體在日本政府對華援助(ODA)問題上不正確的宣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日本民眾相信,20年來日本無償送給了中國3萬億日元。而實際上這些錢大部分是貸款,而且中國都在按期還款。近來密切關注日本對華ODA動向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金熙德教授表示,雖然近年來日本對華ODA呈現(xiàn)不斷減少的趨勢,但日本政府首腦公開宣布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完全停止,這還是一個最新的動向。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的另一位研究員馮昭奎教授則表示,日本取消對華ODA的準備由來已久,這首先是因為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和“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的發(fā)射,使日本國民產生了這樣一種疑問:“中國已經發(fā)展這么快了,為什么還要由我們來援助?”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周永生副教授認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經濟蓬勃發(fā)展、對外貿易總量將超越日本,而反觀日本國內,經濟不景氣的狀況還在繼續(xù),這讓日本國民產生了一種復雜的心理。”

  然而經濟因素并不是唯一的解釋。ODA下降的深層次背景在于,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日經濟實力格局的改變,中日戰(zhàn)略上的對立面越來越多,日本開始把中國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這導致ODA的政治性越來越強。1992年日本內閣制定了新的ODA大綱,規(guī)定了要避免使ODA用于軍事用途、考慮受援國的民主化和人權狀況等政治原則,ODA開始被附加上了很多政治條件。1995年,日本以中國進行核試驗為由,一度停止了對華無償援助,甚至揚言減少貸款。此外,日本除以中國經濟增長為由外,還找到了其他的借口:援助會幫助中國不斷增加軍費;中國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時還給其他國家提供援助;對日本的資金援助,中國從來不表示感謝。但金熙德認為,這種把ODA這個純粹的經濟問題和其他問題掛鉤的做法是毫無道理的。在軍費問題上,中國的國土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防衛(wèi)需求非常大,但軍費開支總額并沒有日本多,而且ODA資金也沒有用于軍事方面。實際上,中國過去在最困難的時候還援助過其他國家,而且比現(xiàn)在的援助要多得多,進行這種援助和中國經濟實力的大小并沒有關系。因此,把ODA問題和政治問題掛鉤代表了一種日本低水平的對華思維方式,反映了日本外交政策的動搖和混亂。

“感謝”似乎更是一個不應成為問題的問題。和中國人習俗中的“施恩不圖報”、“為善不求賞”不同,在日本的文化和民族心態(tài)中,感謝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節(jié)。如果接受了日本人給予的禮物,一定要在很短時間里,向他們多次表示感謝。而日本公眾所認為的中國政府對ODA問題宣傳較少,就變成了中國人“不知感激”。金熙德說,在種種誤解之下,日本一些國會議員的鼓噪大成氣候,給政府的決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影響。他說,在日本政界和學界中,在近幾年的一系列研討會和政策審議中,很多政治家發(fā)言主張,在中國舉辦2008年奧運會或2010年世博會后就應當停止對華ODA?,F(xiàn)在日本政府已經將這種觀點接受為確定政策,那對華ODA結束之期應當不遠。

 對日戰(zhàn)略不應進行戲劇性的調整而必須慎重 

  似乎在和中國爭奪俄羅斯輸油管道、東盟主導權和中亞石油資源之外,最近又有跡象顯示,日本開始打起了ODA這張牌來影響中國周邊環(huán)境。據(jù)《印度時報》報道,從2004年起,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對日本的最大受援國。據(jù)分析,現(xiàn)在日本增加對印度的援助,有戰(zhàn)略上更加重視印度的意思。一方面印度的經濟還處于中國1980年代那種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的局面,被日本看作為在中國之后21世紀的另一個巨大市場。另一方面,和印度搞好關系可以在和中國的競爭中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另外一個跡象是,今年日本、印度、德國、巴西已經為成為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結成了“神圣同盟”,誓言共進退。日本在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過程中,可能會指望印度助一臂之力。

一個值得思考的現(xiàn)象是,在中日關于ODA的論爭中,媒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反華論調在1995-1996年達到頂點,而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之后,隨著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中國民間輿論開始形成,最近又出現(xiàn)了民眾參與對日政策討論的局面。過去沒有受到注意的ODA問題開始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而中國在此期間出現(xiàn)的反日情緒其實是對此前日本反華論調的一種反彈。很顯然,日本媒體在ODA問題上不正確的宣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日本民眾相信,20年來日本無償送給了中國3萬億日元,而實際上大部分是貸款,而且中國都在按期還款。

中日兩國元首已經3年沒有互訪,最近的東海天然氣事件和所謂的中國潛艇進入日本海域事件都給雙方關系進一步發(fā)展蒙上陰影。對此,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金熙德表示,“政冷經熱”的狀態(tài)還是一種磨合期,如分析深層原因,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日關系的重新定位,而且將是一個需要一定時間的痛苦過程。因此,中國對日戰(zhàn)略不應進行戲劇性的調整,必須慎重。現(xiàn)在的戰(zhàn)略格局很清楚,就是中國崛起,日本不安和不滿,不能接受。我們所能做的調整只是力圖防止中日關系過分惡化,但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日本幡然悔悟,理解和接受中國的崛起上。分析員注意到,對于日本方面發(fā)出的信號,中國有關方面已作出了平靜的回應。李肇星外長表示,中國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智慧、力量、團結與決心,去建設好自己的國家。何況,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吸引國外投資者。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